欧足联终究还是松了口,周一那份声明读起来挺有意思,字里行间透着一股不情不愿,但结论很明确:批准了西甲和意甲的申请,允许他们把一场联赛搬到海外去踢。具体点说,比利亚雷亚尔对巴塞罗那的比赛要去美国的迈阿密,而AC米兰和科莫的对决则要飞到澳大利亚的珀斯。
这事儿一出来,我脑子里第一个闪过的念头不是惊讶,而是“终于来了”。西甲主席特瓦斯为了把联赛弄到美国去,已经折腾了好些年。我记得大概是2018年那会儿,他就想把赫罗纳和巴萨的加泰罗尼亚德比搬到迈阿密,当时闹得沸沸扬扬,最后被西班牙足协和球员协会联手摁了下去,国际足联当时的态度也不支持。现在看来,当年的壁垒,终究是被商业利益给磨穿了。
欧足联主席切费林的表态,说白了就是一次公开的“甩锅”。他说这个决定是“不情愿的”,而且强调联赛就应该在本土踢,否则是对那些忠实到场观赛的球迷的剥夺,还可能破坏比赛的公平性。听听,这些话都对,完全是足球本源论的论调。他还特意补充,这次批准是“例外”,绝不能被视为先例。
这种“下不为例”的官方辞令,在体育圈听得太多了。西班牙超级杯是怎么从本土的两回合制,变成现在沙特阿拉伯的四队“小杯赛”的?一开始也是各种试水和“特殊情况”。一旦商业上的甜头被尝到,资本的逻辑就会像藤蔓一样缠住赛事的根基,再想拔掉就难了。
更有意思的是欧足联给出的理由,他们不是说被西甲或意甲说服了,而是说因为国际足联的相关监管框架不够清晰,没法有效阻止这件事。这话翻译过来就是:不是我想放行,是规则有漏洞,我拦不住。这姿态摆得很巧妙,既维护了自己“捍卫足球传统”的形象,又把皮球踢给了国际足联,同时还顺水推舟地满足了各大联赛的商业诉求。一石三鸟,老练的办公室政治。
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两场比赛,比利亚雷亚尔对巴萨,这绝对是西甲的一场重头戏,放在迈阿密,目标显然是当地庞大的拉丁裔市场和日益增长的美国足球观众。这笔账,特瓦斯算得很精明。另一边,AC米兰这个招牌在全世界都够响,但带上科莫去珀斯,就有点耐人寻味了。对于科莫这样的小球会来说,远征澳大利亚踢一个“主场”比赛,舟车劳顿对备战的影响,恐怕不是一笔额外的出场费能完全弥补的。这背后复杂的利益分配,外人很难看清。
切费林提到了“剥夺”本地球迷,这一点其实是最核心的问题。一个买了比利亚雷亚尔季票的球迷,他支付的费用里,包含了观看主场对阵巴塞罗那这场重磅对决的权利。现在,这场比赛凭空消失,飞到了大西洋对岸。俱乐部会退款吗?或许会。但钱能弥补那种期待落空的感觉吗?球迷文化的核心是归属感和地域性,当联赛积分赛都变得可以像夏季商业巡演一样全球兜售时,“主场优势”这个词还剩下多少分量?
这个口子一开,很难再关上。今天可以是西甲和意甲,明天英超、德甲会不会动心?毕竟,全球化市场的诱惑是实实在在的。他们会看着西甲和意甲在北美、在澳洲开拓新财源而无动于衷?我不太相信。欧足联的“例外”声明,现在看来更像是一块遮羞布,试图在商业洪流面前,勉强维持最后一丝程序的体面。
说到底,现代足球早已是商业和体育的混合体。只是过去,大家还试图维持一种平衡,让商业服务于体育。而现在,天平似乎正在不可逆转地向另一端倾斜。这场在迈阿密,一场在珀斯,或许就是未来顶级联赛的新常态预演。作为记者,我报道过无数次俱乐部在夏季飞往世界各地踢友谊赛,那时候大家心知肚明,那是生意。可当联赛积分也开始“全球巡演”,我得承认,感觉有点不一样,一种说不出的别扭。这项我们热爱了百年的运动,正在变得越来越熟悉,也越来越陌生。
北京网上炒股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